同安理科状元的妈妈是一位“严母”,虽疼孩子,但“软硬兼施”
小时候家贫,她苦求了3年,家里还是没法让她上学;长大后,她发誓,以后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同安莲花镇云埔村张秀丽的一对儿女都上了本科,其中儿子叶亚宽还是2005年高考同安区理科第一名。 不想让儿女们再吃“不识字”的苦 没能上学是张秀丽一辈子的遗憾,她说,小时候家里实在太穷了,而她又是女孩子,尽管老师年年上门,但家里最终还是没让她走进学校。因此,她不想让儿女们再吃“不识字”的苦。 张秀丽说,当时他们和丈夫3个兄弟共4家人挤在一座祖屋,夫妻俩带着俩小孩只能睡在一个小房间。后来还睡过粮仓,住过小石屋,直到1993年,才借钱盖了平房。 孩子们很争气,女儿叶亚云2004年考上华侨大学,儿子叶亚宽第二年则以同安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现在,孩子的学费也要去借才凑得起来。”张秀丽说。为了养家和让孩子们安心读书,她和丈夫伺候着3.7亩农田。此外,丈夫还要杀猪卖肉,而她一年要饲养20多头猪。 “只有知道做农活的苦,他们才会想读书” “小学二年级时,儿子就会煮粥了。”张秀丽说,“现在儿子做饭比我还好。” 花生成熟的季节,早晨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被母亲叫起来下地拔花生;水稻初种的时节,亚宽放学后要去田里给稻田放水,而平时姐姐亚云则把洗衣拖地的活给包了。这时候,亚宽和亚云都还在读小学。 “这是故意让他们吃苦。”张秀丽说,“只有知道做农活的苦,他们才会想读书。” 小时候,亚宽比较调皮一点,有时读书不专心,张秀丽“一气起来就是打”,不留情也不客气,一副“严母”形象。然而,亚宽却为妈妈澄清:“其实她很疼我们。” 亚宽说,上了初中后他就再没被母亲打过了,而且母亲让他们下地干活,都是上午10点不到就催他们回来,而她一直劳作到中午12点多。 张秀丽说,这是“软硬兼施”:孩子小的时候,不能因为疼爱就舍不得打;但孩子一旦懂事长大,用讲道理就行了。 儿子免费辅导村里孩子,妈妈说人要感恩和回报 这回暑假,亚宽回家24天,但有20天都是在村里的“泽惠中心”(注:回乡大学生假期免费辅导村里在校中小学的一个组织。)给孩子们上课,免费辅导村里的孩子。去年暑假,他的大多数时间同样在这里度过。 亚宽说,当初他也是从“泽惠中心”走出来的学生,从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所以他有义务回来把这传统传承下来。 张秀丽对儿子的这一做法很支持,她说,人要学会感恩和回报,孩子的做法是对的,家里的活现在少干点没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