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因地因需创建特色“妇女微家”是推进妇联改革走深走实,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发挥基层“妇女之家”作用,实现联系服务妇女零距离的一项重要举措。继7月首批6个妇女微家授牌后,2020年10月16日,同安区妇联为五显镇三秀山村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授牌“妇女微家”,同安区“妇女微家”再添新成员。 厦门市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同安区五显镇三秀山村,成立于2010年4月,建有智能温室大棚42亩, 现有社员60户,女性居多,是一家集现代农业种植和传统农业种植于一身并具备农业科普功能的合作社。主要经营项目有蔬菜种植、田园果蔬采摘和中草药种植与开发利用。园区占地面积近300亩,种植了近700种果蔬,园区内除了果蔬采摘外,还有农作物制茶、多肉植物DIY等丰富有趣的项目。如今的鑫美园已经发展成为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福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食材供应企业,获得福建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厦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厦门市食品安全教育基地、厦门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众多荣誉,鑫美园农庄成功发展成集休闲运动、生态观光、教育培训、农业开发、中草药康养等多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业,企业效益逐步好转。 微家长“唐红玲”的青春奋斗故事 她是三秀山村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党员唐红玲,一位扎根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1955年,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为这句话,62年后,一位华中农业大学高材生,女农学硕士、共产党员,毅然决然放弃了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下,主动来到同安区五显镇三秀山村工作,她就是现任厦门市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办公室主任唐红玲。唐红玲出生于1988年,200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不仅是名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还是中级农艺师, 曾是国家十二五“863”专项课题“强优势油菜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科研助理,《水稻Rubisco大亚基抗原表位、其抗体及应用》发明专利持有人。 1. 倾心乡村放弃都市生活,扎根三秀山麓。唐红玲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国家“863”科研项目专项课题的科研助理,她扎实的学术功底、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深得导师喜欢。当她向导师说出下乡决定时,导师一再挽留,且此时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已立项,但她坚持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大有可为,农村更缺乏像她这样的人才;同时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农村一线实地发展农业,到能充分发挥她所学的工作地方。正如3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下基层工作时所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唐红玲也毅然选择来到农村过“苦日子”。她第一次来到五显镇三秀山村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面试时的遭遇,至今仍能清晰记得。那是2017年2月26日下午,她在厦门东海学院站等619路公交车,那个时候东海学院门前那条路还在整修,道路泥泞不堪,公交车一直不来,等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坐上车,她想这是个多落后、多偏僻的农村呀!她对未来的工作生活不禁有些迷茫。但是当她到达位于三秀山麓的鑫美园农场,在农场里转了一圈,感受到村民的热情、看到地里劳作的人和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添文的真诚朴实笑容,听何添文讲述他们的发展愿景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她深深喜欢上了这里,隔天便把行李带来开始工作。在她工作的三年半时间里,她见证了6个年轻伙伴的入职与离职,农村生活的单调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但是她坚信鑫美园正在做的是一项朝阳产业,未来可期;她坚信“任何一个行业,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她工作勤奋,积极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扎根农村,现已成为鑫美园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科技骨干、经营中坚力量。 2. 带头实干以党员表率作为,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人才引领是关键,村企联合是乡村振兴可以持续推进的抓手。在三秀山村党支部与唐红玲的筹划推动下,鑫美园于2019年年初与三秀山村共同谋划,联合推出“三秀百草园”项目,旨在挖掘三秀山中草药资源、打造中草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发展三秀山村集体经济贡献力量。唐红玲为充实百草园草药资源,放弃休息时间,积极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购买草药苗,无法直接购买到的,她联系当地的同学或朋友,让他们帮忙到农户家直接购买。“三秀百草园”现收集300多种中草药,成为闽南中草药文化科普教育重要基地,也成为企业发展研学、旅游的重要场所。作为企业科研带头人,她还为草药产品深加工献计献策,主持开发了山药系列、草药茶系列产品,现已作为鑫美园拳头产品陆续推出。她认为作为农民集体企业也要有社会担当,鑫美园可以替农民先行先试,将草药加工产品推向市场,若是口碑好,再鼓励周边村庄村民种植推广中草药,企业收购进行再加工,一方面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她一直致力于药食同源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将鑫美园正在种植的类似佛手山药的药用淮山开发为特色产品,把三秀山村带动发展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是她目前的最大愿望。她正在同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的明艳林研究员合作开展研究,希望将此山药产业链进一步拓展,从初加工向深加工逐步迈进,不断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从而为三秀山村、村民、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3. 一人多角充分展现能力,尽心为企业排扰解难。自2016年以来,鑫美园企业经营不断承受打击,2016年“莫兰蒂”台风吹毁100亩水泥柱大棚,2018至2019年 “大棚房”整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让鑫美园历经挫折,合作社两个大股东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退股,鑫美园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实属不易。唐红玲作为一名党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竭尽所能为企业分担,在企业危难之时,以心相交,感动了何添文理事长,他把唐红玲当成自己的“女儿”,放手让她经营,搞党建。现在的鑫美园以都市农业、新型农村、现代农民为目标,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种元素,创造了“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为农民转产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其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励志的发展历程也为青少年创新思想、艰苦创业树立了榜样,成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现在的唐红玲,她既是鑫美园的第一位农业科普员,针对不同群体的科普对象,量体裁衣,运用不同的话语让人尽可能多的理解并掌握农业相关知识;她又是鑫美园研学课程开发老师兼研学导师,结合自己专业背景知识以及鑫美园资源条件,开发了具有鑫美园特色的研学课程,已被近两万名学生开展研学项目时应用;她还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关键技术人员,利用自己的资源为企业有效链接资源,同时一些科研院所因为她的存在,也更愿意将成果在鑫美园进行落地转化;她亦是招聘专员,采购专员,半个财务专员等等。如今的鑫美园已经发展成为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福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食材供应企业,获得福建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厦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厦门市食品安全教育基地、厦门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众多荣誉,鑫美园农庄成功转型成集休闲运动、生态观光、教育培训、农业开发、中草药康养等多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业,企业效益逐步好转。 4. 引智扶志 高位嫁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两年来,鑫美园在由传统农业种植项目向现代农业种植项目转型期间,深感技术力量不足。作为鑫美园技术负责人唐红玲,心急如焚,她积极与三秀山村党支部沟通,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最终促成三秀山村及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聘请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明艳林博士生导师为三秀山村“职业农民导师”,率先在全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导师制”。利用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的技术优势,破解当前各类短期的、零散式的农业培训大多难以培养出乡村振兴带头人的难题。希望通过长期的合作引导,用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持续性地、聚焦式地培养新型农民,帮助鑫美园完善产业链条,同时培养更多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通过“职业农民导师制”,在“导师”与“研究生”对接下,三秀山村有效嫁接了科研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在“明艳林团队科研工作站”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作社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生产过程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管理,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注重科学施肥施药,还采用了半自动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助力传统种植农业,向现代农业提升转型。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新型职业农民”,她一直用她的坚持,用她的爱岗敬业,用她的聪明才智,用她的渊博知识,用她的的无私奉献,在农村合作社这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展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向村民诠释中央产业振兴政策,坚定村民跟党走的信心;用自己无言的行动及不懈的努力践行着一名党员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无论她是否能成功,她的奉献和牺牲精神都值得敬佩。 同安区妇联按照“不拘一格,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将对新建妇联组织加强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示范带动作用,使更多的领域和区域主动找组织,主动建组织,进一步扩大基层妇联组织覆盖面,不断夯实改革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