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名片】 ●主人公:徐若梅一家 ●地址:集美区 ●事迹:全家热爱公益 ●家庭口号: 做事首先要为别人想 两个月大的孙女刚睁开眼睛,徐若梅赶紧上前将她抱在怀里,一边逗一边笑着说:“没想到你们会来,我家其实挺普通的。你看,到处都是小孩子用的东西,还没来得及收拾。”说着,又唤儿媳妇出来。“现在,我儿子上班了,老头子也出门了,就剩我们3个女的。”徐若梅就这样,介绍完了所有家庭成员。 她没提及的,是这间屋子里很多张公益奖状。2004年退休后爱上公益的徐若梅,意外地遭遇癌症,于好心人关爱下重获新生后,她开始让公益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徐若梅的家人给予她的最大支持。
妻子徐若梅 她曾被评为文明市民
2004年,徐若梅刚退休的时候,社区里照顾孤寡老人、帮扶困难学生的事她都会参与。但是2005年夏天,有人发觉怎么看不到徐若梅了。 “身体很不舒服,拖了几天去医院查,结果是子宫癌。当时就蒙了。”徐若梅不说,那些日子也沉重。“特别是07年的时候,我都觉得是有一天过一天。我老公和儿子,也都很辛苦。”徐若梅说,也正是那些日子,有志愿者常来医院和家里看她,陪她聊天、唱歌。欢笑一点点进入生活,她说自己猛然意识到不该颓废。于是,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她就投入志愿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后,厦门来了一批地震孤儿,徐若梅自己买了50双鞋就背着去看孩子们。在社区,她还主动要求与几名最困难的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 一时间,荣誉纷至沓来,她先后获得厦门市文明市民、厦门市第二届优秀志愿者、学雷锋先进个人等称号。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这样形容得到表彰的感受:“做好事的人太多,我只是被碰巧发现而已。”
丈夫韩林 他四年前签了“遗体捐赠书”
和徐若梅的性格不同,她的爱人韩林则要内敛许多。用妻子的话来说,他爱写东西,都是在桌案上做贡献。但就是这个家里最闷的人,却在2010年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回来说签了‘遗体捐赠书’,我还愣了一下。”徐若梅说,韩林告诉她,年轻时上生理课,听老师说国外有很齐备的遗体捐赠系统,这对医学发展提供了方便。随着年纪增大,他渐生捐赠的意愿,就多次到红十字会咨询,终于在2010年签署了“遗体捐赠书”。 这之后,徐若梅自己也想明白了,再加上生病住院时听医生提起过,医学院缺少遗体进行临床教学和科研,与国外差距很大。几个月后,她也去填表了。“你说,死了还能给国家医学发展做贡献,器官还能让其他人维持生命,可以继续感受这个世界,何乐而不为。”徐若梅还记得,在“捐献意向”一栏,她写了:“可以用的全部捐献。”
儿子 他是名献血标兵
儿子是一家三口中最后一个得知消息的人。他很平静地接受了父母的决定。 “他说孝顺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支持我们就是他的孝顺。”徐若梅很是感动。不久前她过60岁生日,儿子还送来大把康乃馨。更让她欣慰的,儿子是名献血标兵,并且报名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 如今,这个家里不止多了儿媳妇和小孙女,还有越来越多公益证书。其中,各级“五好文明家庭”的奖状就有好几张。 “没有谁教谁做什么,大家就是自己觉得该做些什么。”徐若梅自己这样解读家里的公益氛围,“我的父亲多年前是北京市劳模,他留给我最重要的财富就是‘做事首先要为别人想’。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明白这个道理。我觉得志愿者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 “你看她又笑了,又笑了!”徐若梅的目光落向怀抱里的孙女。 这是家里最好的时候。 文/本报记者 郭睿 图/摄影记者 姚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