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
600余名
第十二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昨日闭幕,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600余名代表参加,其中决赛参赛教师达到400名。海沧区有33名老师参加,11人获得一等奖。
名词
“三通两平台”
海沧区的“智慧校园”将建设“三通两平台”,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等“三通”,建设教育管理共同服务平台、建设教育资源共同服务平台。
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庄洋
大幕还没完全拉开,掌声已经响起——海沧区刚启动的“智慧校园”建设,获得来厦参加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的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专家的“点赞”。专家们认为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不是简单地发生“物理反应”,而是将产生改变课堂的“化学反应”。
“第十二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本月9日和10日在海沧举行,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海沧区教育局承办。
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绍春说,把比赛选在海沧是有原因的——除了比赛、研讨,会议还要去实地考察好的做法和经验,因此,开会地点至少必须是在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中,让人有东西可学、有经验可借鉴。他认为,海沧就符合这些条件。
对于厦门来说,这一比赛的最大看点是:它正式对外掀起了海沧区新一轮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校园”的“红盖头”。“智慧校园”筹划已久。海沧教育局说,海沧区正全力打造“智慧城市”,也推动着“智慧校园”的必然进程。“智慧校园”的建设方案借助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等权威力量支撑。
当然,校园里不乏信息技术革新,但在与会专家看来,不能把海沧的这轮“智慧校园”的建设等同于以往任何一轮的信息技术改造——它要将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而不是“整合”。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网 文章作者:海沧区妇儿工委办)
|